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福建宝宝起名价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福建宝宝起名价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福建浙江的地名有好多叫三都、四都、七都、八都、廿八都等,有懂的解释下?
都就是乡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记载这么一句话:
《萧山县志》曰:“改乡为都,改里为图,自元始。”《嘉定县志》曰:“图即里也,不曰里而曰图者,以每里册籍首列一图,故名曰图。”
这句话就可以回答提问者提出的问题了。本来的结构是县乡里,县有县长或县令,乡有三老,里有里正等等。元朝将乡改为都,将里改为图,而且《嘉定县志》还对为什么用图作了解释。
都作为一个行政单位是很早就存在了,都的本意就是城,凡城皆可称为都。
比如国君住的地方叫都城,不是都城的叫邑。因为爵位有王、公、侯、 伯、子、男六级,这六级都是有封地的,所以都有大都和小都。每一级住的地方都称为都。
首都的称呼为什么会出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表示这是全国的中心。
古代王朝除了有首都之外,还有东南西北等都,以便对天下进行掌控,同时也是为了防备意外情况发生。
改名称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比如唐朝就将亭改为里,在州上面加了道等等。
地名是承载历史的一个很好的载体。
题主这说法不准确,这个称呼应该全国各地都有。
宋朝初期开始在县境内乡村区域设乡,乡下设都,都下设保。
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推行王安石变法之一的保甲法,10家为一保,50家为一大保,500家为一都保。
元承宋制。
明朝,都保改称“都”,各都下计户编成图,设乡、里、都,都下图数不等。
清代与明代相仿,康熙元年(1662年),推行《均里令》,统一规定每都5个图,每图10个甲,每甲10家。每图设地保(保正)、庄书各一名,管理徭役赋税治安调解,为基层行政单位。
例清代乾隆五十年(1785年)浙江义乌乡、里、都划分如下:
一.崇德乡:3个里,崇德、青岩、义禽;3个都,一、二、三都。
二.缙云乡:3个里:缙云、永昌、修仁;3个都,四、五、六都。
三.龙祈乡:3个里:守顺、上甲、下甲;4个都,七、八、九、十都。
确实还有“都”这个行政称谓留存至今,以福建泉州市为例有永春县的一都镇,南安市的九都镇,八都乡(后改为向阳),洪濑镇境内有五都、六都的自然村。并且在地方微信公众号里各种推送里也经常有找找自己在几都的帖子。
“都”这个行政级别是元朝统治期间设置的,对应的是现在的乡镇级别。如果在网上考证很难,一般只有到县级的论述。
思考下来,自己的推断大概有几点:
1、元朝统治时间太短,所以这个称谓设置的时间也很短,能留存下来的机会太少。
2、元朝作为外族入侵,迅速占领了大片领土,语言隔阂又需要严密监控人口众多的汉族大面积区域,***用数字化分区更容易上手。
3、作为军政一体,并且没有经营王朝的经验,将大量人口按户口数再细分有利于管理。
4、闽浙在元朝后经历的战乱和人口变迁较少,又偏安东南山岭阻断,中央行政势力辐射减弱,可以较好的保留下各种早期的风俗和习惯,也包括“都”的称谓。
5、“都”的称谓有较好的传承载体,如泉州有些地区的“都主”被赋予神格,每年都有祭祀活动,隆重程度高于春节。
以上根据道听途说以及部分本地新闻讲解知悉,欢迎指正。
感谢畅品仙给出答案,明朝都甲里制度,大家感兴趣可以自行百度了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福建宝宝起名价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福建宝宝起名价格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