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马年赵姓女宝宝起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马年赵姓女宝宝起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刘继祖发了善心,主动找到朱元璋,送给了朱元璋一小块自家的荒地,下场如何?
地主一时心善,竟让后代享受百年铁饭碗。
元顺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四月,一场席卷凤阳的瘟疫,给原本安贫乐道,家庭和睦的农民朱家带来了灭顶之灾。这一家子的家长朱五四,连同他的妻子陈氏、大儿子朱重四以及大孙子在一个月内相继毙命。朱重四的媳妇王氏带着小儿子朱驴儿(即朱文正)逃回了娘家。原先的七口之家,瞬间只剩下朱五四的小儿子朱重八。这位朱重八,自然是日后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五四一共有四个儿子,其中老二重六和老三重六此前已经入赘到别人家。听到噩耗之后,只有老三朱重六赶回老家,帮助弟弟料理丧事。兄弟二人向向他们的“田主”刘德借地安葬父母兄长,不料却受到了呵斥。老朱做了皇帝以后回想此事,仍然意不能平,在其御制的《大明皇陵之碑》中对刘德进行了申讨:
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御制皇陵碑文》
就在兄弟二人走投无路之时,另一位地主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小块地来安葬双亲。刘继祖的儿子刘英和朱元璋是小时候的玩伴,他特意求了母亲娄氏,而刘继祖在娄氏的劝说下同意拨出一块地来安葬朱五四一家。那么在朱元璋称帝之后,刘继祖当年的一时善行,为他们家带来了什么样的回报呢?
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当时的朱元璋已经削平陈友谅,包围张士诚,正是志得意满,放眼天下之时。四月,老朱衣锦还乡,回到老家凤阳。这次来的目的,主要是为父母改葬。
当年虽然有了一块墓地,但朱家穷得叮当响,所谓“礼有未备”。现在儿子发达了,自然想要风光大葬父母双亲。但此时有人进言改葬的话,恐怕会“泄山川灵气”。最终朱元璋只是下令“增土以培其封”,改葬的事情就此作罢。这块地有灵气,只怕朱元璋自己都不相信。但是改葬就要挖坟,当年老爹老娘“殡无棺椁,被体恶裳”的惨状,个人觉得朱元璋并不想让臣子们看见。所以就坡下驴,想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无论如何,老农民朱五四的墓地得到了修缮,需要有人专职进行守护。此时刘继祖和娄氏都已去世,刘英尚在。朱元璋于是免去他家的徭役,让他们世守陵墓。
陵旁居民汪文、刘英于上有旧,召至慰抚之。遂令招致邻党二十家,以守陵墓,命有司复其家。—《明太祖实录卷二十》
朱元璋有两个刘姓同乡,一个叫刘德,另一叫刘继祖,据说二人还是堂兄关系。
刘德是个地主,富的流油,但也是“朱门酒肉臭”的一类富,朱元璋从小就给他家放牛。介于刘德与刘继祖的关系,想必刘继祖的家境也相当殷实,要不然那来的荒地施舍别人。
朱元璋的祖籍并不在濠州钟离(安徽凤阳),而是江苏句容(今南京东南)。他的祖上一路逃荒来到凤阳,但生活依旧没有改观。况且由于外来户的身份,也分不到土地,只能租来地主的土地耕种,但一年到头的收获还不够交租。
交不起租,地主不管,非但不体谅朱家,反而趁机敲竹杠,再将租子以***的形式转换。如此一来,纵然是朱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也还不完地主的租子。因此,朱重八(朱元璋原名)从刚会跑就开始给地主家放牛,只为多一点微薄的收入。
小孩子正是以发育身体的时候,再加上漫山遍野追牛消耗体力,而地主又不给带干粮,因此朱重八每天饿的前胸贴后背。所幸他还有一帮原意与他“同甘共苦”的小哥们儿一起玩耍,因此也能暂时忘记饥饿的困绕。
可能是经常挨饿的缘故,朱元璋从小便羡慕皇帝的生活,即使他不知道皇帝究竟过的什么生活。总之,他认为皇帝,一威风,二能吃饱饭,三不用穿破衣服。因此,没事儿的时候,朱元璋便坐在高高的石头堆上扮“皇帝”,而小伙伴们跪地高呼万岁。
但是,小伙伴们的朝拜是有条件的,那怕是吃一口肉都行,因为能和他一起混的孩子们家境也不会好那里去,同样营养不良、皮包骨头。比如最要好的朋友汤和,连说话都不利索,可能就是营养缺失的缘故。
所以,为了证明自己这个“皇帝”不是徒有虚名,朱元璋便将地主家的小牛烤熟了吃。结果,闯了大祸,因为他这个“皇帝”只能唬住小伙伴,而在地主刘德面前屁都不是。所以,朱元璋被一顿棍棒打了个半死。不仅如此,打那以后,地主刘德还落下了仇视朱家的病根儿。
元至正三年(1343年),朱元璋家乡濠州发生旱灾,第二年春天蝗灾和瘟疫又席卷而来。不出半月,朱家顶梁柱,朱元璋的父亲、大哥、母亲先后去世。只有朱元璋和二哥幸免。但是家里一没钱买棺材,二没有土地埋葬亲人。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好向主家刘德求助。
刘德自从损失小牛,心疼的掉了三十斤肉,还剩二百二十斤。一米六的个子看上去如一颗皮球。朱元璋一进家门,刘德就知道“来者不善”,因此眼皮都不带撩一下。朱元璋低声下气说明来意,刘德只是鼻子哼了一下,然后拿起水烟,吞云吐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马年赵姓女宝宝起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马年赵姓女宝宝起名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