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裁缝布料店铺起名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裁缝布料店铺起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棉帛什么意思?
  2. 普通的七品知县,地位并不高,每年到底能收入多少钱?

棉帛什么意思?

棉帛是一种衣服的材质,指由棉花纤维制成的布料,其上身是非常舒服的,也是很多人的选择;“帛”则是丝织物的总称。“棉帛”这样的名字是比较小巧的,帛字正好是棉字的后半部分,看起来很雅致。给女装店这样起名寓意着店主对于店铺服装的材料是很考究的,顾客消费的时候也是比较信任自己公司的。

普通的七品知县,地位并不高,每年到底能收入多少钱?

举清朝县令为例,县令收入有两大部分:一个明面上的俸禄以及税收损耗;第二个是灰色以及黑色收入。除了收入,清朝官员还有明面上的惩罚性以及捐赠开支,这种惩罚以及捐赠随意性比较大,一般官员一年连罚带捐能有十年薪水

裁缝布料店铺起名,裁缝布料店铺起名大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罚薪加捐赠一举两得,一面可以惩治出错官员,另一方面变相增加税收,得名又得利。这样县令年底收入,就是合法非法的收入减去十倍的薪水

县令七品,俸禄是定死的,一年45两白银,以及45石粮食收入

在我们这地方有百亩百石说法,就是一百亩上好良田能收入粮食一百石。县令的俸禄,相当于县令一家有田20亩,外加每年额外收入45两。清朝人均耕地变化比较大,清早期人均耕地面积7亩左右,乾隆中期之后,大约三亩地,按照一家五口人计算,每家耕地大约15亩到35亩之间

裁缝布料店铺起名,裁缝布料店铺起名大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总的来说,和普通农民老百姓相比,县令俸禄这块收入,大约是老百姓家的三四倍,这不算多,胜在不需要自己耕田劳作

除了俸禄,县令火耗这块收入是大头

所谓火耗,银两方面是指各地银两散碎以及成色不一样,交税之后需熔炼重铸,这样产生的损失就是火耗;粮食方面是指粮食运输以及储存过程中,产生的人吃马嚼虫食鼠咬损失。无论粮食还是银两,有损失就得补足,所以各地收税的时候,会有意识的增加税收比例

裁缝布料店铺起名,裁缝布料店铺起名大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乾隆18年,大清税收白银约4913万两,粮食约1274万石。当时清朝共有县约1500个,这样,平均每县税收大约白银32753两,粮食8493石。如果火耗额外加收百分之十,一个县就能结余白银3275两,粮食850石,如果加收百分之二十呢?

各地火耗比例也不一样,比如同治六年,四川宜宾加收火耗银百分之十五;同治七年,安徽休宁加收火耗银百分之八……用清朝皇帝的话说,火耗这块没办法,如果地方官只收百分之十,就是好官了……

雍正时候大清开始实行火耗归公,这样官面上讲县令就拿不到这块收入了。不过雍正在实行火耗归公的同时,也实行养廉银制度,所谓养廉银,就是在火耗里面拿出一部分银两按级别分发给地方官。这块核算到县令级,他们一年能分到600-2000两左右

在唐宋时期,我国官员们的工资标准式比较高的,例如宋朝官员的待遇非常高。由于宋朝官员的编制太多,再加上待遇很高,造成了宋朝的财政压力很大。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为官员们制定的工资标准非常低。例如朝廷的一品大员,每年的俸禄只有100多两银子。这点钱还不够官员们一个月的开销,仅仅能够满足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开支。清朝入关以后,沿用了明朝的工资标准,官员们的工资水平都不高。例如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翁同龢也是正一品的***,每年的俸禄只有100多两银子。

翁同龢是清朝出了名的清官,根据翁同龢自己的记录,自己家每年最少需要开支四五千两银子。平均每个月三四百两银子的开销,自己的工资只有100多两银子,翁同龢的钱从哪来的呢。我们聊一下七品知县的标准,在清朝历史上,一个七品知县每年的工资只有45两银子。这点银子比普通百姓的收入高,但比起乡绅们的日子差的很远。因此,无论是清朝还是明朝,地方官都有自己挣钱的渠道。其中,首先就是损耗归功。按照朝廷的规矩,百姓们缴纳粮食和银子的时候,会出现一定数量的损耗。

具体损耗多少,则是由各地区的官员们自己决定。在明清时期,地方官规定的损耗标准,甚至是朝廷赋税标准的1倍多,无形中加重了百姓们的负担。根据一些官员们的记录,一个比较清廉的知县,每年的收入最少也在1000两以上。至于江南富庶地区的知县,每年的收入能够达到几千两。作为知县大人的上级,知府大人每年的收入都在1万两以上,因此出现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至于巡抚、总督这种封疆大吏的收入,很难估计,因为每个地区的经济情况不一样。

对于明清时期的官员们来说,如果想维持比较滋润的生活,那就不得不挣外快。毕竟像海瑞这样的官员太少,如果官员不太合群,会遭到同僚们的排斥和挤压。曾国藩刚刚进入官场的时候,就是一个愣头青,结果得罪了很多官员。随着年龄的增长,曾国藩逐渐变得圆滑,官职也越来越高。对于地方官们来说,自己有很多挣钱的渠道。京官们没有这些条件,但京官们的日子也不差,因为每逢冬季和夏季,地方官都会送给京官们冰炭敬。冰炭敬的具体没有数额的标准,几十两没问题,几万两也可以。

对于那些拥有实权的京官们来说,都有冰炭敬。光绪皇帝的师傅翁同龢就是这样的官员,他自己可以不主动贪,但是别人送的钱,他不能不收。这是基本的规则,几乎没有人敢打破,否则就是和全体同僚们为敌。翁同龢的开支,基本上就是依靠冰炭敬,能够保证自己滋润的生活。至于翰林院等衙门的官员,由于没有什么实权,因此几乎没有官员送冰炭敬。这些官员被称为清流官员,清流有两层意思。第一,这些官员们的地位都很高。第二,这些官员们实在没有什么油水。

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后,历朝历代的七品县令的工资都不一样,总的来说,养活一家人没问题,想娶个三妻四妾那就捉襟见肘了,所以自古以来就有清水衙门一说。

远的不提,就以明清为例,明朝一个七品知县,一年的收入就是一万多斤大米,因为明朝给的不是钱,而是以米石来算的。到了清朝,县令的俸禄从大米升华成白花花的银子,一个县令年薪可拿40多两银子,外加几百斤大米,收入相当于现在一万多块钱。四十两多银子,用现代的眼光去看的确不多 ,但在那时,也不算一个小数 目,相当于三四户普通人家全年的总收入。

如果一个县令不赌不嫖,让一家人过上小康生活应该问题不大,即使如此,也会常常入不敷出。因为做为一个父母官,必要的应酬是少不了,总不能一直白吃白喝,自己该掏腰包时也必须掏掏腰包,再加上周济一些穷人,打点打点上司,一年能落个二三十两银子就不错了。因此,过去的县令常说自己一年下来是两袖清风,那可是真穷。

明朝的海瑞,清朝的于成龙,都是大名鼎鼎的清官,典型的穷县令。他们一生不贪不腐,公正廉洁,过了一辈子穷日子才赢得身后名。大多数县令都很难独善其身,胆子小的小贪,胆子大的,就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自古贪污受贿都要冒很大风险,尤其遇上朱元璋、雍正这些皇帝,一旦被发现轻则掉头,重则满门抄斩。

所以,在古代当个七品知县真的不容易。要么两袖清风,安安稳稳做官,要么***受贿,整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裁缝布料店铺起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裁缝布料店铺起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