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何姓牛宝宝8月起名的,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何姓牛宝宝8月起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活跃在宋元明时期的都掌蛮,为何会在明代遭遇弥天大祸?
都掌蛮作为一个民族,已经消失在现代人的认知中,唯一能让它勾起我们的兴趣的,就是震惊世人的悬棺葬俗和原始壁画了。
都掌蛮为什么会在明代消亡,而不是宋元时期,原因如下:
1、宋朝军力薄弱,尤其是南宋时期,重心都在防御北方,对于境内的这种野蛮彪悍的民族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自流了。
2、元朝是蒙古人的天下,蒙古人本来政策就比较宽松,对于这样的少数族群基本也是***取自治的方针,而且马上民族对付这种南方瘴蛮又不擅长,所以也没太放在心上。
3、明朝可就不一样了,天下一统,四海皆平,没有强大的外患,可以专心内事。
这个时候,民风骁勇,彪悍好斗的都掌蛮就成了大明眼中的刺头,而且都掌蛮所处的地方又是云、贵、川交汇咽喉之地,它每次搞点事情,都会令三省震动,大大影响大明西南稳定。
尽管朝廷也尝试着不诉诸武力,但派去的官员和招抚之策都以失败告终,野蛮生长惯了的都掌蛮自由狂傲,对这种强权根本不屑一顾,血性好战,不服管制的他们多次挑衅大明。
老朱家也不是吃素的,以明军一贯的强势坚决,对待这样的心腹之患必须出重拳下狠手。
成化年间,朝廷曾派都督芮成过来招抚授官,都掌蛮酋长以及数百位寨主都应约谈判而来,结果御史汪浩力主剿匪,趁机把这些都掌蛮的头面人物全部诛杀,虽然确实不太地道,但从此都掌蛮与大明势不两立,形同水火。
有明一代,从洪武到成化,再到万历,一直不停地对都掌蛮用兵,务求根绝此患,在实力雄厚的大明锲而不舍的剿灭下,弱势的小小都掌蛮最终难逃灭族的命运。
都掌蛮,我国古代一个在无休止的战争中消亡的西南少数民族,活跃于宋、元、明时期,大概在今天四川宜宾地区,明万历时被围剿湮灭后再无记载,后人对其知之甚少,现在宜宾地区存留一些古代悬棺,把棺木葬在悬崖峭壁的一种葬式,就出自都掌蛮人。
图为宜宾市博物馆收藏一面宋代铜鼓,此为都掌蛮部的乐器和法器。
自古西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人种繁杂,中原王朝都统称为“蛮夷”,《宋史·蛮夷传》记载的西南蛮夷上百种,仅叫蛮的数十种,比如西箐蛮、净浪蛮、乌蒙蛮、阿宗蛮、大路蛮、保塞蛮、风琶蛮、浮浪蛮、南广蛮等等,这里面就有都掌蛮,《宋史·蛮夷传》记载,宋英宗时期,都掌蛮曾协助朝廷镇压乌蛮部落的叛乱。
图为宜宾僰人悬棺,僰人,也为都掌蛮人。
当然,都掌蛮和其它少数民族一样,生来善战好斗,时而臣服中原王朝,时而反叛,完全按自己性子来,宋朝只是维持个基本面,到了元朝时,虽然统一全国,在西南设立蛮夷部宣抚司,但对西南众部的收服也无能为力,招诱、讨伐、安抚等手段用尽,各蛮部依然叛服无常,都掌蛮也一样,大军压进就躲,躲不过就降,军队走了就杀使者官员再次独立,如此往返。
明朝刚建立时,依然推行土司制度,都掌蛮等蛮部不受任何影响,没了外仗就是内斗,反正不闲着,而我们都知道,明朝曾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就是废除西南各部土司政策,***收归中央,由朝廷派官的改革,最早从洪武4年的“土流参用”开始的,于是西南各部土司首领与朝廷的矛盾不断发展升级。
谭纶,与戚继光齐名的明朝抗倭名将,官至兵部尚书,都掌蛮部就是他所率领于万历元年所灭,图为谭纶雕像。
朝廷为了从根铲除隐患,数次派大军前往镇压,以都掌蛮为例,《明史》记载,成化元年和成化3年,两次18万大军征都掌蛮,焚寨2200处,斩首5000人,但有生力量未铲除,都掌蛮的叛乱变成了反明,且联络周边各部,势力愈演愈烈,嘉靖一朝半个世纪,都掌蛮都在跟明军死磕,直到万历元年,明军在兵部尚书谭纶的率领下,再次大举征伐,以凌霄城为中心围剿,焚烧、跳崖、饿死都不计其数,见者杀,擒者斩,战争结束时,都掌蛮仅剩不足4000人,男的被流放充军,女的被籍入官府,都掌蛮部灭亡。
明代,都掌蛮为四川叙州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由各大小村寨组成。
都掌蛮人口不过数万,但个个好勇尚武,又收留一些军队逃犯、流民、江洋大盗、重刑犯人,占山为王,形成野蛮民风。他们经常袭扰邻近州县,***朝廷官员、劫掠边民财物。明朝多次招抚,都掌蛮表面称臣,实际不受节制。加上地方少数官员袒护,气焰更加嚣张,连年发生骚乱,整个西南为之震动,严重影响明王朝西南安全。
明景泰年,朝廷派公差收粮被必都掌蛮人残忍***,尔后屠长宁,屠戳百姓无数,整个长宁化为灰烬,迫使明廷下达“心杀令”。明万历年间,在明军多次围剿下,都掌蛮勇士大多战死,村寨不存,人口不剩,侥幸逃脱的只能隐姓埋名。都掌蛮这个民族从此消失在历史长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何姓牛宝宝8月起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何姓牛宝宝8月起名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