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宝宝起名用典的,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宝宝起名用典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我为什么总觉得辛弃疾用典的词写的很一般,而不用典的写的很好?

我为什么总觉得辛弃疾用典的词写的很一般,而不用典的写的很好?

艺术作品本来就需要看眼缘的,有任何感觉都很正常!

对于这些诗人词人,又不是为了赚钱也不是为了让别人喜欢,绝大多数时候就是为了表达,或者就是灵感来了,创作状态也有差异,诗圣也有写的不好传播不广的作品,也很正常!

宝宝起名用典,宝宝起名用典好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仅列举几句“易水潇潇西风冷,满座衣冠胜雪”“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峨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举不胜举!

我为什么总觉得辛弃疾用典的词写的很一般,而不用典的写的很好?

我觉得换个说法,也许会更贴切。

宝宝起名用典,宝宝起名用典好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辛弃疾不用典的词写得很好——读得懂;

辛弃疾用典的词写得一般,没有共鸣——读不懂。

其实要读懂辛弃疾用典的词,也并不难,只要充分了解辛弃疾这个人就行。

宝宝起名用典,宝宝起名用典好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对比过苏东坡和辛弃疾的豪放词风,读苏东坡的豪放词,读的从来不是一字一句的精妙,而是这句诗、这首词背后传达的一种精神境界。这种精神是由心出发,由内而外扩散的,故而苏东坡的词带给我们的感受和影响也是由内而外的,就像体内产生的一股真气,慢慢走遍全身。

而辛弃疾的则不同辛弃疾的词就像一把锋利的宝剑,寒光凌厉,让人读罢不需要细思就被一种英雄豪杰之气深深震撼。(这些都是他用典的词才有的)

且在辛弃疾的词中多次出现“剑”字:

醉里挑灯看,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水龙吟》

估计题主您年龄应该不太大吧。

初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庭》的时候,才上初中。那时候我也对下半阙不太感兴趣,短短数句,竟然用了三个典故。读起来,一点也没有朗朗上口的感觉。比起“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或者“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样脍炙人口的词句,就好像一个是籍籍无名之辈,一个是众星捧月的网红。

不过年龄越来越大,你就越来越能体会词中的意境。不说辛弃疾那种壮志未酬的大道理,用一种庸俗的说法“事事不如意”,我觉得些许能与辛弃疾共情。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晋朝张翰为了吃家乡的鲈鱼,辞官不做。这份潇洒,辛弃疾不羡慕吗?但辛弃疾能做到吗?估计就连人到中年俗人一个的我也做不到这份潇洒。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三国时期,许汜不关心国家大事,到处买房子买地。刘备是他的朋友,是有大志向的,看不起他,就此不来往。想想我们现在,有几个还有这种“刘郎才气”?以前觉得刘备没什么本事,就是读了这首词,才对刘备的印象大为改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桓温北伐,过金城,看到自己三十年前栽的柳树已经长大了老柳树,想到自己英雄迟暮,发出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句话真是令人唏嘘。古人会感叹韶华易逝,现在的人,有没有同命相怜的感觉?

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我现在是非常喜欢辛弃疾的词中所用之典,它总会让你把古之韵事与现实中的个人结合起来,读起来总有一种苍凉悲伤又愤懑纠结的感觉。

就像《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的下半阙,借阿娇买长门赋,希冀汉武帝回心转意的抑郁心情,转述自己的忧闷。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读了这段引典的词句,你能体会到此时辛弃疾的苦闷。正如词的末尾所写,“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宝宝起名用典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宝宝起名用典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