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公司农垦起名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公司农垦起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塔里木大学是不是双非大学?
  2. 四平市梨树县的名字,是因为梨树多而得来的吗?

塔里木大学是不是双非大学?

塔里木大学是一所双非大学。

塔里木大学原名塔里木农垦大学。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为了适应新疆农垦事业发展和开发和塔里木垦区对各类人才取需求,1958年创建该校。学校是***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院校。

公司农垦起名,公司农垦起名大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是双非大学。

塔里木大学,简称“塔大”,创办于1958年10月,当时取名叫“塔里木河农业大学”。1960年,在时任国家农垦部部长的王震的支持下,扩大办学规模,改称“塔里木农垦大学”,王震任名誉校长。1***7年秋恢复高考,塔里木大学直属农业部,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塔里木大学”,为中央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

四平市梨树县名字,是因为梨树多而得来的吗?

梨树县位于吉林省西南部,南与辽宁西丰,开原及四平相邻,西与辽宁昌图接壤,北是辽河农垦管理区,北与西隔东辽河与公主岭,双辽相望。梨树县素有东北粮仓和松辽明珠的美誉。人口81万,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大县,生猪大县,和蓄牧大县。光绪四年(1878年)设县,当时叫奉化县,因与浙江奉化县同名,后改名梨树县。

公司农垦起名,公司农垦起名大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梨树县的由来,并不是因为这里产梨多而得名。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地理在讲《乡土地理》的时候多讲了几句。他曾说梨树并不产梨,它的由来是因为梨树在昭苏太河的里侧,即"里苏',叫白了就成了梨树。

梨树的由来还有一个说法。从前有个蒙古族的太子名叫昭苏,死在一条河旁,为了纪念这位蒙右太子,人们把这条河起各叫昭苏太河,河右侧的小镇,改成了梨树。

梨树县的另一个传说就是,在这个小城镇的东北角有棵大梨树,梨树县因这棵大梨树而得名。

公司农垦起名,公司农垦起名大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关于梨树县由来的版本很多,但都没有梨树县因盛产梨而得名的记载,本人觉得,还是因昭苏太河得名更靠谱。

在回答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更正一下错误:梨树县并不属于长春市,而是吉林省四平市的下辖县。那么说回这个问题:梨树县是因为梨树多而得名梨树县的吗,据我所知这个说法只是流传,并没有相关的历史记录记载中得到印证。梨树县从远古到清朝初期的时候一直都是块荒地,在嘉庆皇帝时期因为准许南方的流民可以开荒所以这片荒地就被开出来了,渐渐地也就有人在这里定居。后来道光皇帝在这设立管辖机构,因为这里地处扼要之地,***掠货的强盗特别多,所以当时统治者为了教化这些强盗,就宣扬“遵奉 王化”,因此这里就被取名叫做奉化县,后来因为跟浙江省奉化县重名就改成了现在的梨树县,但是为什么会改成这个名字,一直没有找到相关历史记载。以上内容为悟空问答长春那些事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清光绪四年(18***)设奉化县,民国三年(1914)改为梨树县。县城原址是在距城北四千米的“偏脸城”,因城内有株大梨树而得名。

原名奉化县,当时地处边北扼要之地,是“盗寇出没”“顽民盗风不息”之地,统治者为了教化当地“顽民”,故大肆宣传要“遵奉王化”,因此起名为奉化县。1914年因与浙江省奉化县重名,改称梨树县。梨树城并非是一座城,而是一个小村落,“传闻其地多种梨因名之”。

来答一下。四平市梨树县位于吉林省西南,邻接辽宁省。清光绪四年设奉化县,后因与浙江省奉化县重名,故1914年改称梨树县。据说梨树古城不仅城北半里许有一株对搂粗的大梨树,而且城内也有许多梨树,因此得名。但这个来历,说法不一。

另有一种说法是据《梨树县志》:“此地原属高句丽,以苏姓得名。故地有赫尔苏、昭苏河、苏龙起等号。此地本名列苏城,一说城在苏河之里,故曰苏里,偏脸城在河之表,故又曰昭苏。所言梨树者,盖转音耳,斯说较为近是。”

偏脸城为古之梨树城,为什么叫偏脸城?因此城顺山走势而建,北高南低,呈偏偏的阴阳脸型。辽代九百里奚营故地,金初,韩州经三迁于此。

李连贵熏肉大饼在四平及吉林省很出名,与梨树有关。1908年由河北滦县柳庄人李广忠(乳名连贵)在梨树县始创。

偏脸城遗址附近花海,是梨树县著名的旅游观光胜地,油菜花期从7月至8月,时值盛夏,花开成海,十里飘香。油菜花瓣溢彩流光,花蕊让人格外怜惜。花儿在时光深处静默的绽放,静候赏花,惜花之人

(xtm)

承蒙邀请,很多外地的朋友经常会就吉林省地名问我来历,有很多朋友就好奇,长春梨树县到底是不是因为梨树多而得名,今天就给大家详细解答下这个问题。

梨树县位于吉林省西南部、东辽河平原腹地。东、北两面有蜿蜒的东辽河环绕,西、南有条子河、招苏台河、兴开河、叶赫河。地势南高北低,东南部有大黑山余脉斜贯,北部为低洼平原,中部是波状台地。梨树县沃壤无垠,土质肥沃,水源充足,宜于耕作,素有“谷仓”之称。 在梨树这块土地上,5 000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汉朝为古夫余国地。到南北朝中期为高句丽地。唐朝为渤海鄚颉府和夫余府夫州辖地。辽代为东京道韩州柳河县属地。金代为咸平路韩州临津、柳河二县属地。元朝为辽阳行中书省***路咸平府地,置韩州站。明朝为辽东都司辽海卫地,置汉州站。清朝初年梨树北部为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达尔罕王游牧地,南部为盛京西流水围场。1803年(清嘉庆八年),达尔罕王开始招垦,人口渐渐增加,屯落也逐渐多起来。1806年(清嘉庆十一年),清***在开发地段设昌图厅,管理“民人”事务,实行蒙汉分治。1821年(清道光元年),清***设梨树城(今偏脸城)分防照磨,隶属昌图厅,最初衙署设在梨树古城(今偏脸城)内。 梨树古城原名招苏城,因在招苏台河右岸而得名。传说有一位蒙古太子名叫昭苏,死于此地。为纪念他,将此河命名为昭苏太子河。昭苏为蒙语,意为有很多钱。昭苏太子河后简称昭苏太河,1987年确定标准名称为招苏台河,是梨树县境内仅次于东辽河的第二大河。梨树古城位于今梨树镇北偏东4 公里,南临招苏台河,北依白山丘陵,城垣依山势修筑,因地势不平,西北高而东南低,方位偏斜,形成“偏脸”状,故民间又称“偏脸城”。偏脸城地处今梨树县白山乡岫岩村北白山岗南坡,古城平面略呈方形,城垣雄阔方正,为夯土而成,城垣周长4 318米,顶宽1米,基宽12米,最高处达7.4米,城垣四角筑瞭望台(又称角楼),高出城墙2米。古城开有4座城门,城门外有瓮城,城墙外有护城河。现在除南墙破坏较严重外,其余三面城墙尚存遗迹。该城原为辽代九百奚营治所,金初称“合叔勃”,是宋金时期重要交通孔道。金末蒙古贵族挥兵攻金伐宋,古城毁于这场浩劫之中。此后数百年间,古城一直沉睡在旷野之中,渐渐被人们遗忘。二十世纪60年代,文物部门将梨树古城定名为偏脸城,列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梨树县名的由来,一直众说纷纭。

第一种说法是,以当地物产—梨树命名。据《奉化县志》(光绪十年版)载:“以其时此地多植梨树,因名之。” 第二种说法是,由“里苏”音转。据《梨树县志》(1934年版)载:“此地原属高句丽,因有苏姓大户得名,故有赫尔苏、招苏河、苏龙起等地名。城在(招)苏河之里,故名里苏;偏脸城在河之表,故又曰招苏(城)。所言梨树者,盖由里苏转音耳。” 第三种说法是,城移地而未易名。1960年编修的《梨树县志初稿》载:“梨树城原为今县城北4公里之偏脸城。因城(偏脸城)北半里许有一棵对搂粗的大梨树而得名。昌图厅设分防照磨时,拟建官署于此城,故称梨树城照磨。待至动工建衙署时,发觉城在山顶,与昌图厅往来时隔招苏台河,需跋山涉水,跑马送信甚为不便,便在招苏台河南岸另建新城。城移地而未易名。便称新城(今梨树镇)为梨树城。”由“里苏”音转之说,与史实不符。赫尔苏原为清朝东辽河上游的河名,满语意为海边盐池所生之草;招苏为蒙古语“钱”;苏龙起为蒙古语“屯落”之意

据说明末清初,梨树古城(偏脸城)不仅城北半里许有一株对搂粗的大梨树,而且城内也有许多梨树,至今尚有残存。

因此,城移地而未易名的说法较为确切。偏脸城为金代韩州古城遗址,元灭金后,州虽废,但州城仍为开原北陆路交通的重要驿站——韩州站。清代前、中期,此城仍为盛京通往黑龙江驿路上的重要驿站——韩州站。后来站废名失,当地人便以城内有梨树,称为梨树城。古城地处交通要道,为金代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白城)至燕京(今北京市)必经之路。1150年(金天德二年),将韩州治所从当时的柳河县(今辽宁省昌图县八面城)移至九百奚营(今偏脸城),即因偏脸城地处交通要道。1821年(清道光元年),昌图厅在这一带设分防照磨时,驻地便选中南北交通要路上的梨树城(今偏脸城),故名为梨树城分防照磨。后将衙署移至招苏台河以南4公里处的奉化屯(今梨树镇),仍称梨树城分防照磨。另据《奉化县志》(光绪十年版)记载:“照磨署初在梨树城,后移至县治街。”此言证明梨树城与县治街并非一地,是由梨树城(今偏脸城)移至县治街(今梨树镇奉化大街)。

日本人编写的《四平街案内》记载:“偏脸城为古之梨树城。”

访问当地高龄老人也证实:偏脸城即古之梨树城,因古城北有一棵对搂粗大梨树而得名。

综上所述,梨树县名来源于古梨树城。今梨树城(今梨树镇)随梨树县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公司农垦起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公司农垦起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