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文渊阁宝宝起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文渊阁宝宝起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南朝宋有皇帝叫刘裕刘昱刘彧,文帝其中两子叫刘浚刘骏,他们取名不考虑避讳和同音吗?
南朝宋有三个皇帝的名字同音,分别是宋武帝刘裕、宋明帝刘彧、宋后废帝刘昱。
除此之外,宋文帝刘义隆的太子刘邵、第五子庐陵王刘绍也是同音。
宋文帝刘义隆的次子始兴王刘浚(濬)、第三子武陵王刘骏也是同音。
南朝宋(420-479)是宋武帝刘裕建立的王朝,也是南朝四个朝代中国力最强、疆域最广的一个,最强大时曾北伐至黄河南岸。南朝宋也称刘宋,一共传了四代人、九位皇帝,一共59年的国运。
在名字同音这个问题上,刘宋确实没有避讳同音的例子,有几位皇帝或者王爷的名字读音都相同,但是字不同。
古代讲究为尊者讳,平民百姓和王公大臣都要避讳皇帝的名字,可以同姓但是不能同字,取名字的时候不能与皇帝名字同音、同字,而刘宋只避讳了同字,没有避讳同音。
唐朝的开国大将李绩(绩与勣相同),原名徐世绩,也就是小说《隋唐演义》中徐茂公的原型人物。唐朝赐他姓李,于是改名为李世绩。
当时,李世民还是秦王,所以李世绩不用避皇帝讳。可是后来李世民登基为帝,李世绩的“世”与唐太宗的名字里有一个字相同。为了避讳,所以李世绩就把名字改成了李绩,否则就是大不敬之罪。
因此,唐朝的名将徐世绩、李世绩、李绩其实都是同一个人,也就是他后来在唐高宗时期带领唐军攻灭了东北的高句丽王国,可以说是唐朝前期的名将之一。
刘宋的开国皇帝是宋武帝刘裕,他原本是东晋的大将,曾在东晋末年连续发动北伐,击败五胡十六国中的后秦、南燕等国,从胡人手中收复河南、山东、陕西南部等地。可是,刘裕文化程度不高,是武将出身的开国皇帝。因此,他可能对后世子孙的名字避讳没有做太大的要求。
简单来说,南朝宋的确不避讳同音。
避讳出自《春秋》,后被奉为儒家准则。避讳对象有三类,《公羊传·闵公元年》解释道:“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皇帝作为天子,自然是尊者。
避讳的松紧程度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有的时候非常严格,不仅要避皇帝的名讳,还要避字讳乃至生肖讳,比如明武宗属猪,曾下令禁吃猪肉,而且避讳也从同字延伸到同音;有的时候却非常松,乃至于出现同名的情况。
就南朝宋而言,避讳情况算是非常松的,而且这个时期不讲究同音避讳,这个坏习惯起源于唐朝。
陈垣《史讳举例·第四·避讳改音例》载:“避讳改音之说,亦始于唐。然所谓因避讳而改之音,在唐以前者多非由讳改,在唐以后者,又多未实行,不过徒有其说而已。”
陈垣随后举了许多例子,这里提一个最著名的人物秦始皇的例子。《史记正义》说“正音政,周正建子之正也,后以始皇讳,故音征。”
但在此之前“正”就有“征”这个音,《诗经·齐风》有·“猗嗟名兮,美目清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的句子,《释文》说:“正音征。”说明这个音是本来就有的,而不是为了避秦始皇的讳故意改的。
其实不仅南朝宋有这种武帝叫刘裕、明帝叫刘彧(武帝之孙)、后废帝叫刘彧(明帝之子)这种情况,北朝也有,北魏献文帝叫拓跋弘,他儿子北魏孝文帝叫拓跋宏(后改元宏)。
这波人是同一时期的,可谓避讳情况不分南北。
再早一些,北魏景穆帝的两个儿子,阳平王叫拓跋新成,济阴王也叫拓跋新成,为了区分,济阴王被叫作拓跋小新成。如此看来,宋文帝有两个儿子叫刘浚、刘骏还是技不如人。
避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习惯,由社会风俗层面逐渐上升到政治层面。讲究的是晚辈的名字不得犯长辈名讳,臣民对于皇帝的名字也需要避讳。避讳的方法一般都是取相近意思的字,比如“相国”一词原本为“相邦”,为了避刘邦的讳,就改为了“相国”。或者是将该字的笔画减少以避讳,比如清代文渊阁藏书中所有“玄”字都会缺笔,最后一点消失不见。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避讳的字也可以***用改换读音的方式加以避讳,比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母亲姓贾名敏,林黛玉在读书时就把“敏”字读成“密”字音。总而言之,避讳是另一种方式的尊敬,其中还有很多细致规定,不一而足。同时,避讳的方式和当时的语音、用字也大有关系,需要全面的来看待。
南朝刘宋***中,出现了刘裕、刘彧、刘昱三位皇帝,此外还有刘骏、刘浚。当中刘裕是刘宋开国皇帝,南朝的开创者。刘彧是南朝宋第七位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第十一子。刘昱是南朝宋第八任皇帝,宋明帝刘彧长子。刘骏是宋明帝刘彧异母兄,南朝宋第五位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第三子。刘浚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次子,刘骏、刘彧的兄长刘彧。从避讳的规则来看,显然这些人都是不符合要求的。但是,要探讨这个问题还要从读音入手。中古的读音和我们如今的读音有很大差别。比如唐代有守温三十六韵传世,这一套发音体系要比我们今天的读音复杂细致很多。所以,以今天的读音来类比古代的音韵平仄实际上是缘木求鱼,是一个伪问题。由于古代没有留声装置,我们无法真正明确这几个字在当时的真正读音,但是从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说文解字》和帝制时代较为权威的辞书《康熙字典》中倒是可以探究一二。
从《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的记录看来,这几个字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裕”字在《康熙字典》中:【唐韵】羊戍切【集韵】【韵会】兪戍切,音谕。在《说文解字》中:“从衣谷声。羊孺切。”
“昱”字在《康熙字典》中:“【正韵】余六切,音毓。”在《说文解字》中记载为:“从日立声。余六切。”
“彧”字在《康熙字典》中:“【广韵】于六切【集韵】【韵会】【正韵】乙六切,音郁。”在《说文解字》中记载为:“从有声。于六切。”
“骏”字在《康熙字典》中:“【唐韵】子峻切【集韵】【韵会】【正韵】祖峻切,音俊。”在《说文解字》中记载为:“从马夋声。子峻切。”
“浚”字在《康熙字典》中:“【唐韵】私闰切【集韵】【韵会】【正韵】须闰切,音峻。”在《说文解字》的记载为:“从水夋声。私闰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文渊阁宝宝起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文渊阁宝宝起名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