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陵川宝宝起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陵川宝宝起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对于“七岁能诗”的元好问你了解多少?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很多人知道元好问这个名字,都是从这首《摸鱼儿·雁丘词》开始:
这首词,是元好问在去并州应试的途中所写,当时看见一捕雁者,猎杀了一只大雁。这只大雁的伴侣见之,“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元好问被其感动,买下两雁,于汾水旁建一小坟将其合葬,取名“雁丘”。后心仍不能平静,便写了这首词:
谁知,这个十六岁少年不经意的一问,竟问倒众生,问世间、情是何物……。
元好问,字裕之,世人依其号称遗山先生。金代著名诗人,在宋金对峙的时期,被尊称为"北方文雄",在金代和元代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元好问对诗、文、史、词、曲甚至小说均有涉猎。今人多爱其词,有词作377首。
其七岁能诗,被称为神童,十四岁时,师从陵川郝天挺,六年业成。以《箕山》、《琴台》数诗名震京师,之后更以“丧乱诗”独步金代诗坛。而我个人则较喜爱其律诗,甚至认为他的诗比词写得更好。《元诗选》亦不惜赞美之辞:
元好问享年68岁,在过身前,吩咐家人,在他的墓碑上,只需刻七个字:“诗人元好问之墓”。在此也摘其一诗作结:
如果我现在问谁是元好问?能够答出来的可能少有人。但是我如果说出“问世间,情为何物”肯定都会不自觉说出“直教人生死相许”这句话。每当想到这首词我都会在脑中浮现出李莫愁说出这句台词的画面。没错,这首词就是出自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
元好问从小就过继给了叔父元格,七岁能写诗,十四岁找了老师学习六年就成了气候。但是等他考中进士后,并没有得到官做。三年后才当了官。等到金朝灭亡了以后,就不当官了,结束了他的仕途。他生活在金元交替的年代,对诗文造诣很深,也颇具名望。其诗词沉郁,多是伤时感事的作品。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具地位。
说起这首词还有一个小故事,且看下文。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乙丑年年仅十六岁的青年诗人元好问,在去往并州考试的途中,听一位捕雁者说:“天空中一对比翼双飞的大雁,其中一只被捕杀后,另一只大雁从天上一头栽了下来,殉情而死。”诗人就买下了这一对大雁,把它们合葬在汾水旁,用石头建了一个小小的坟墓,取名“雁丘”,和他同行的人都赋了诗,诗人也写了《雁丘》辞一阕,其后又加以修改,遂成这首著名的《摸鱼儿· 雁丘词》。
元好问(公元1190一1257年)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金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兴定五年(公元1221年)中进士,当時没有做官,金哀宗三年((公元1226年)任镇平县(在河南省)令,后任内乡县(在河南省)令和南阳县(在河南省)令。金亡不仕,过着二十多年的遗老生活,死年六十八岁。
元好问是北方鲜卑民族的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古文,诗词,曲都擅长,而以诗词的创作成就更大,在文艺批评方面曾写《论诗绝句三十首》主要是提倡建安以來的优良传统,认为优秀的诗歌要写得淸新自然,刚健慷慨,有高倩壮怀,充分表现了他的进步的文学主张。
所著有《遗山先生文集》《遗山乐府》《续夷坚志》《唐诗鼓吹》,并编纂:了金诗总集《中州集》,内附《中州乐府》。
你觉得家乡的哪些东西或者场景能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理由吗?
我的家乡有许多东西和场景可评上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的家乡在湖北钟祥。钟祥是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明文化的“中兴”之地。历史文化悠久,群众文化繁荣。有许多***人物、地方戏曲、能工巧匠、美食佳肴可成国家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物首数莫愁女。莫愁女,姓卢,名莫愁,善歌谣,《阳春》《白雪》雅歌经她传唱,火遍国中。“汉江紧贴石城流,石城高压汉江楼;石城湖上美人居,桃花片片涌莫愁。”古郢钟祥,又名石城,是千古传誉的楚国歌舞艺术家莫愁女的故乡。《地理通释》载:“郢州子城三面墉基皆天造,正西绝壁,下临汉江,石城之名本此。”莫愁女先歌舞于民间,后入楚王宫中,她历尽磨难,最后终于又回到了民间。二千多年来,莫愁女是以歌谣、舞蹈著名而传世的。在我的家乡,莫愁女故事家喻户晓。
地方戏“梁山调”。由于钟祥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巫文化中的哭丧在江汉平原分布较广。地方戏多少都能找到巫文化的影子。“梁山调”(又名良善调),是流行于钟祥城乡、邻近县市也多有传唱。唱腔特点哀而不丧,幽而不慢,绵而不软。与当地的民歌和地方花鼓戏相融合,逐步演变成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
佳肴首推蟠龙菜。蟠龙菜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元年(1507年),500余年来一直被列为***菜谱。蟠龙菜红黄相间、色泽鲜艳、造型美观、鲜嫩可口、油而不腻,最大特点吃肉不见肉。在钟祥,每逢宴请宾客,席面上必有一道“蟠龙”菜,历来有无“龙”不成席之誉称。
相传明正德皇帝去世后,没有子嗣继位,按照“兄终弟极”的组训,正德皇帝宗亲中,有三个符合条件,分别在河北、山西、湖北。皇太后干脆下令,“先到为君,后到为臣”。朱厚熜在湖北钟祥,是最远的。为赶时间,便***扮钦犯坐囚车,日夜兼程直奔京城。
朱厚熜作为皇室子孙娇生惯养,坐囚车能受,途中吃饭不可随便。心灵手巧的厨师詹多,受蒸红薯启发,取白膘猪肉、精瘦肉与鱼肉等分别剁成肉泥,用食盐、香葱、生姜为佐料,用淀粉鸡蛋调和均匀,再用红薯皮包裹蒸熟,做成形同红薯、“冷热均可食”“吃肉不见肉”的“菜红薯”,朱厚熜一路吃着“红薯”日夜兼程,赶到北京,抢到了金銮宝座,成了嘉靖皇帝,然后赐名蟠龙菜,现上了中华大菜谱,也成为老百姓喜爱的家常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陵川宝宝起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陵川宝宝起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